5月6日,上午、下午和晚上,老資格的小米、富二代的努比亞和“嫩頭青”奇酷等3場不同品牌的手機發布會,充分顯示了中國本土手機企業的競爭現狀。如果不是太健忘的話,上月底,中興和華為還各自推出自己的千元機新品。除去產業盛會這樣的場合,在平常日子里,新手機扎堆這樣的盛景,也只有在中國得見。
現在的美國,能夠拿得出手的只有蘋果,摩托羅拉和黑莓,都廉頗老矣;韓國除了三星,還有就是沒有了脾氣的LG;至于歐洲,西門子、飛利浦和阿爾卡特等,早就泯然眾人矣;還別忘了近鄰日本,好端端的一個索尼,做得快得被人遺忘。
當然,一天3場發布會,這可以理解為產業界對中國智能手機行情繼續看好——國際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了17%,總計達到1.1億部,但轉念一想,除了這3家公司,還有華為、酷派、聯想、錘子、TCL、魅族、OPPO和一加等大小十余個國產手機品牌都在盯著同一個市場。即使拋開知名和弱勢的國際品牌不談,它們的存在,也足以讓人懷疑,中國手機行業是否進入了品牌過剩,競爭過度的時代。
面對這樣的場面,二次角逐智能手機市場的周鴻祎不禁大加感嘆:這不是紅海,這分明是一個血海。
在一些人看來,周鴻祎的作派招人恨,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很多時候說的是大實話,說的是別人敢想,卻不敢說的大實話。
十幾個像模像樣的土洋品牌,再加上數不清的山寨貨色,大家一起扎堆在這個市場里搏殺,最后肯定是一個頭破血流的局面。其中有贏家,但除了不世出的蘋果和大玩機海戰術的三星,小米、華為和中興等其他所有品牌,最大的收獲無非就是量,至于利潤,堪稱菲薄。
既然如此,為何在這樣一個堪稱異數的中國市場,老牌企業在繼續堅守,新的生力軍還在不斷涌現出來,“給手機市場添堵”。大家究竟看中的是什么?
如果單純從智能手機已有的滲透率看,中國市場幾乎達到人手一機的水平,但仔細分析,這體現的是存量市場,而當手機越來越具有快消品屬性,它的生命周期從原來的2-3年,縮短至1年,甚至以月來計量的時候,一個以換機為特點的巨大增量市場,就清晰地呈顯出來。至于所謂的“銷量第一”、“市場格局已定”等說詞,只能代表過去,大家呵呵一下就算了。畢竟,昨天的機王諾基亞和摩托羅拉變成今天的舊船票的故事,還沒到曲終人散的時候,小米昨天站在了風口,明天誰又成為會飛的豬,現在下結論還早。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國內手機市場從外觀設計、硬件性能、軟件體驗、網絡式營銷方式上,都趨于成熟,行業上升期已過,此時還有這么多品牌擠在一起,對誰來說都不容易。連已成國產品牌領軍人物的雷軍,也不得不慨嘆世道艱巨。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是血海,活著本已不易,縱有天大恩怨,圍坐在一起就是有緣,所以,還是相互道聲珍重,且行且珍惜。
商城眾網:家電品牌網上商城購物導航 http://www.keepmyway.com/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