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9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為打開中國市場,Uber在以危險的速度投資——支付給司機的補貼甚至高于他們向乘客收取的車費。
手握60億美元風險投資的Uber給司機的補貼最高相當于他們收取車費的3倍,這個補貼在國內還是滴滴快的所無法承受的,因此迫使兩家合并來對抗其他專車企業的競爭,而Uber的目的是在中國市場實現像在美國那樣的快速崛起。迄今為止,Uber的戰略是成功的,它粉碎了一個流行的臆斷:Uber無法與中國本土對手競爭。
Uber的慷慨大方吸引了大量像Jacky這樣的司機。Jacky是一家跨國電信公司的一名系統分析師,最近開始在上海做兼職Uber司機。Uber 5月末稱,過去一個月,它在中國創造了逾6萬個工作崗位,其服務的普及引發了部分出租車司機的抗議。
因披露Uber內部信息而不愿意透露真實姓名的Jacky表示,“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掙外快的好機會。”Jacky表示,盡管其他打車服務也向司機提供補貼,但Uber的補貼是最高的。他說,5月份前三周,他通過Uber掙了相當于約1000美元的外快,是其在電信公司2100美元工資的約一半,作為兼職司機,其大部分收入來自補貼。
盡管中國市場規模很大,但幾乎所有西方主要科技創業公司都沒有能進入中國市場,很多西方科技創業公司很難在中國有大的作為,因為本土企業實力強大,加上外企不太了解中國人的消費習慣以及用戶體驗。Uber在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的逾310個城市開展業務,在中國面臨滴滴快的等本土對手的競爭。滴滴快的占領著90%以上的中國打車市場,得到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的投資。Uber還可能受到中國法律法規的影響。
在車費平均比出租車低35%、車輛比出租車更豪華、司機更有禮貌的吸引下,勢必會讓收入更高、更見多識廣的中國人紛紛使用Uber的服務,因為一般人都會這樣理解:誰的東西便宜,就用誰的。
據兩名知曉Uber內部資料的人士透露,目前Uber每天在中國提供逾10萬次服務。這一數字僅相當于Uber宣稱的12月份每天提供100萬次服務的約十分之一。
自2014年以來,Uber僅在成都就吸引了2萬名司機加盟,相比之下,自2011年以來在紐約只有2.6萬名司機加盟Uber。Uber與百度達成合作協議,其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多次訪問中國,其中包括上個月訪問了貴陽。
工銀國際駐中國香港地區分析師尤娜(You Na)稱,“Uber在一線城市的表現非常好,讓人感到驚訝。補貼功不可沒。”
Uber發言人沒有就公司在中國的業務規模發表評論。Uber正在與投資者就另一輪金額達15億美元的融資進行洽談,估值高達500億美元。
對中國消費者有吸引力
Uber在中國市場仍然面臨許多障礙。邁博瑞咨詢有限公司(Marbridge Consulting)創始人馬克·納特金(Mark Natkin)表示,盡管有時選擇Uber等全球知名品牌讓人感覺很有面子,但中國人傾向于使用本土品牌的服務。
Uber已經吸引了像李玉芳(Li Yufang,音譯)這樣的中國客戶。今年28歲的李玉芳是北京人,在一家房地產商工作,1月份放棄其他打車服務轉用Uber。她說,“我喜歡Uber的原因是,與出租車或私家車相比,它的價格確實便宜。”
Uber 2013年末開始在廣州和深圳提供服務,試水中國市場,專注于讓客戶向有牌照的租車公司租車的服務。與其他西方科技公司聘用對中國不夠了解的外國管理人員不同的是,Uber聘用本地人擔任管理人員。Uber目前在9個城市開展業務。
與在其他國家不同,Uber在中國采取更謹慎、更合作的策略。去年12月份,Uber向百度出售了部分股份,開始利用百度地圖應用提供服務。Uber最近受到中國一家主要互聯網行業組織負責人的稱贊:表現比eBay或亞馬遜更像中國企業。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這場爭奪專車市場的大環境下,來自美國的Uber顯得很強勢,勢必要拿下龐大的中國市場,而我們也要考慮一個問題,Uber的補貼服務是永久性還是只是用作一個商業戰略手段,而一旦中國專車市場被Uber這樣的巨頭所壟斷的時候,還能否享用到這樣的補貼服務。其實,對于我們來說,無論是滴滴快的,亦或是Uber,這樣的競爭繼續下去才是對我們有利。畢竟,晚上我還想和幾個同事打車去吃個飯呢。
小編在這提醒您:買東西就選商城眾網,一家專做網上購物商城導航的網站!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