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經震驚世界、讓國人引以為豪的“巴鐵”項目轟然倒下,真相揭開,竟是一場非法集資的騙局。據相關內部人士透露,巴鐵項目以年化收益率12%的噱頭吸引4萬余人投資,在運營的7年時間,共吸收40億元人民幣。
是什么讓這個曾登上時代周刊“2010年50大最佳發明榜單”的發明淪為今日騙局?
國匯財富總裁軒海成作為金融業資深人士,向記者揭示項目背后的馬腳:“巴鐵”融資本身就是非法。項目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個大膽假設的基礎上,但是項目中并沒有體現小心求證的過程,只有大吹大擂,作為投資人,對這一類項目應該保持警惕。在投資之前,要看一下項目的情況。看募資的企業或公司到底合不合規。要從合規的渠道投資合規的產品。”
從炫目的黑科技到被曝光是驚天騙局,再到今天淪為一堆廢鐵,巴鐵的失敗提醒整個社會對什么是真正的創新,需要一個審慎的判斷。創新需要大膽嘗試,這沒錯,但需要對創新產品的功能進行全面而科學的論證,需要對創新者打出來的概念去偽存真。這些年打著綠色、共享、治堵、治霾等概念的創新層出不窮,其中不乏成為圈風投、套利益的代名詞。有些新概念閃電般來去,轉眼留下資金風險,成為一副收拾不盡的爛攤子。
“互聯網金融創新本身是很好的東西,只不過最近幾年被一些不法分子以一些噱頭搞壞了,不能因為一些負面事件否定這個行業。收益固然誘人,但是項目背后的安全性才是第一位的。”軒海成說。
上一輪的P2P跑路潮,已經充分暴露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空白風險。“巴鐵”的騙局,不僅再一次顯示出金融監管、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混業監管亟需完善,而且,投資者財商教育亟待加強。一定要擦亮眼睛,對非法集資項目保持警惕性,捂緊我們的口袋,才能讓非法集資罪惡之手伸不進來。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