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媒體開始盤點羊年春節熱詞,“搶紅包”當仁不讓搶占了頭把交椅。可以說,這過去的羊年春節假期里,有手機的地方就有紅包,有紅包的地方就有人在搶。
與去年只有微信小試市場不同,今年的搶紅包覆蓋了幾乎所有主流社交媒體平臺。在這輪瘋狂的搶紅包活動中,雖然有不少品牌商參與趁機營銷,但這些商業元素并沒有影響到全民參與搶紅包的娛樂性。一定程度上說,微信搶紅包的出現乃至風靡,也可以看出“社交革命”是如何滲入且影響你我生活的。
紅包年年都有,但是在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紅包的玩法也更新換代,它已不再是單向的派發和贈與,因為多了“搶”的環節,電子紅包在表達新春祝福的同時,更增加了娛樂和互動性。老年俗新玩法,這是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一大貢獻。可以看到,在社交媒體和網絡服務的帶動下,中國人的春節生活方式有所變化,但民俗的核心本質卻并沒有被劇烈改變,只是通過線上線下,將歡樂吉祥擴展到更為廣闊的虛擬空間而已。
“紅包大戰”的火爆程度,也可從數據上得到印證。依據騰訊公司發布的信息顯示:微信紅包活動最高峰是在除夕夜,最高峰期間每分鐘有2.5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個紅包在10元內。從除夕到初八,超過800萬用戶參與了微信紅包活動,超過4000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人搶了4到5個紅包。
當然,電子紅包和現實中的紅包雖然帶有相通的元素,但它們呈現的氣質完全不同。有人發問,為什么地上的一毛錢不撿,網上的一毛錢卻要搶?原因就在于,除了娛樂元素之外,很多微信群里的搶紅包行為,展示出的其實是“人際聯結之后的某種確認”。有論者稱,現實中的紅包,是一種正式的人際契約。而網上的紅包,則是網絡灌水的一種延續:如果你在群里點開一個紅包,忽然感受到久違的節日的喜慶感,這不是因為你的貪婪,而是因為搶紅包激起了潛藏于我們心底的對聯結的渴望。與傳統紅包相比,很多網絡紅包是從相對疏離的關系中獲得的收益,這種驚喜帶來的幸福感讓人感受到更廣泛的關愛和社會認同。
就像那些不經意間被激發出來的懷舊情緒一樣,移動互聯網時代,類似搶紅包這樣的娛樂載體之所以流行,大抵都是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人們的某種心理認同感。當然,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娛樂載體都“來去匆匆”。不敢說微信紅包在羊年春節是否已經火爆到了“峰值”,也不好預測來年搶紅包是否盛景依舊,但至少,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網絡社交革命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