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城眾網了解,近段時間,美團E輪融資10億美元,估值150億美元的消息不絕于耳,但是僅僅兩個月后,美團就又缺錢了。近日,有傳聞稱美團資金告罄,為融資不斷下調估值,目前的估值為100億美元左右,目標融資為8億美元。而2008年的京東,也曾面臨資金斷裂之虞,并且估值從1.6億美元一路降到6000萬美元,最后,當一家投資機構給出3000萬美元估值的時候,劉強東拂袖而去。
從資金緊張到估值降低,從不斷虧損到不斷燒錢,美團今日的處境跟當年的京東還真的有些像。
然而,如果問到,美團能否像京東一樣度過今日的危機,并成長為下一個巨頭?恐怕最善意的觀察者也難以得出非常樂觀的結論。借用馮侖的一句話來說,因為互聯網創業者頭頂的“云變了”。
大環境不同
正所謂大勢不可逆。我們不妨回到2008年看看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份。那一年,以次級貸為導火索的金融危機從美國爆發,迅速蔓延到了歐洲,長期依靠外需拉動的中國經濟迅速感到了陣陣寒意,沿海發達地區數以萬計的外向型企業面臨關閉潮,出口貿易受抑,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昔日熱鬧輝煌的“世界工廠”似乎也將被拖入蕭條之中。
然而,彼時的中國經濟還有著閃轉騰挪的巨大空間。也是在那一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突破120000億元同比大增接近27%,外需不振的時候,另一輛政府駕馭起來更順手的“馬車”很快就啟動了。接下來的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再次大增30.1%,2010年增長23.8%。
這樣的猛藥帶來了一個怎樣的經濟成績單呢?2008年經濟增長9.6%,2009年增長9.2%,2010年10.6%,在世界經濟萬馬齊喑的時候,中國經濟后來甚至又有些過熱了。經濟的持續升溫帶動了民間投資的火爆。
當年,還是一名記者的我,到杭州去調查南方游資狀況。在一家中國黃金旗艦店,我親眼見證了一位豪客電話預定近40公斤黃金的駭人場景。而我之所以來到這家金店,是因為從報紙上看到,前天一位貌不驚人的四十歲左右的男子,在這里當場刷卡750萬元,拉走了27公斤的金磚。那是一個到處涌動著錢流,到處都在買買買的時期。
與此相關,各類投資機構也如西溪邊的春筍般,在雨后大量的冒出來,并到處尋覓著可以投資下注的項目。
在這樣投資火熱的狀況下,今天看來,劉強東當年面臨的融資困難,更像是一個過生日的孩子原以為被大家忽視了,而其實朋友們在憋著給他一個更大的驚喜。
今天,顯然很難找到這種熱情的投資機構朋友了。
2015年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僅增長12%,在同樣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投資也陷入低迷,因為經過幾年快速的建設,高速鐵路四通八達,連一些三四線城市都有機場了,固定資產投資的空間大大減少,同時,多年高速增長積累的過剩產能需要消化,杠桿風險需要化解。
在這樣的前提下,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0%,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5.9%。
所有的一切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通縮來了。
通縮意味著什么?錢越來越值錢。借錢做生意的人會越來越難,即使勉強借到,壓力會越來越大,因為債務負擔變重了。普通消費者開始持幣觀望,經濟的車輪就越轉越慢,更加抑制消費,進入惡性循環。所以,適度通脹是發展經濟必須的,而通縮就成為壞事。了解經濟史的都知道,通縮往往才是危機的源頭。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人民幣貶值下的資本外流,包括美團在內的創業公司,恐怕很難等來驚喜。
團購瓶頸明顯
如果這樣的大環境比較還有些宏觀。我們不妨再考察下,雙方面臨的具體產業環境。
在劉強東因為融資困難愁的白了頭的2008年,中國網購市場的年交易額第一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200億元,上網購物逐漸成為主流消費人群的消費習慣之一。在這樣的趨勢下,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交易額2586億元人民幣,2010年達到5131億元人民幣,基本上是一年翻一番的速度飛速增長。即使到了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8萬億,增長了48.7%,仍然維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
吳軍的《潮流之巔》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企業趕上了潮流,即使主觀上不做什么,隨波逐流也能達到一個發展的高峰。在2008年之后的這些年里,真不知道還有什么比電商更大的潮流,劉強東的融資焦慮注定是暫時的。
我們再來看團購市場。2011年,中國團購市場總成交額是110.8億元,2012年總成交額達213.9億元,同比增長93%,2013年成交額358億元,同比增67%,2014年總成交額達747.5億元,同比增幅為108.3%。在這個過程中,美團也在這個過程中強勢崛起。
僅以數字觀之,雖然有波動,但美團似乎也在逐漸攀上潮流之巔。但二者其實有著本質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京東成功上岸了。這話聽起來有些無厘頭。但其實,這就是命。在經濟景氣、投資繁榮的時候拿著靚麗的數字吸引投資,最終IPO,然后再尋找新的增長點,講述新的想象,這是京東的路徑。而美團在這條路上,遭遇了經濟低迷,投資緊縮,導致的結果就是,投資人會拿著放大鏡仔細審視其團購模式的每一個細節,以前高速增長可以解決的,現在就成了實實在在的問題。
美團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成長空間的拷問。美團已經深入三四線200余個城市,不同于京東自有物流系統的下沉鄉縣對基層商業雙向流通的巨大意義,從商業地理版圖上來講,三四線城市基本已經觸達團購市場的邊界。因為包括美團在內,眾多團購網站市場廣度的擴張本就是為了講個更大的故事,但其實對大多只有幾條商業干道的基層城市來說,商業密度的稀疏意味著團購開發價值不大,或者說得不償失。
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美團要面臨的將是最慘烈的巷戰。因為,如果把戰場聚焦在最具價值的100個城市,那么主要的競爭對手都已在列,這個時候,你失去的就是我得到的,大家進入零和博弈狀態。
這也是由團購網站這個行業的特性決定的,在商戶來看,這是一個可以借力的營銷平臺,有獨立品牌推廣能力的商戶,為了防止被團購平臺所制,不愿多參加團購,而上述能力不足的商戶則可以考慮幾個團購平臺的支持力度做隨機選擇,也即團購平臺對商戶的捆綁力有限。而對消費者來說,這只是一個可以淘便宜的所在,他們忠誠都給了愛吃的菜和常光顧的餐館,對團購平臺完全難言粘性。
更何況,近些年來,團購行業的龍頭品類餐飲業,受到經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已經連續多年增長放緩。
而對投資機構來說,美團可以對標的就是團購網站的鼻祖Groupon,但有些尷尬的是,Groupon上市以來股價一路走低,現在已經從最高位的20美元,跌到了4美元左右徘徊,讓很多投資人血本無歸。
一個團購平臺對接的兩端都處于不穩定狀態,難怪有投資機構會稱,對團購不看好,因其不掌握產品,難以保證用戶體驗,服務半徑的有限性,也使其入口價值也大打折扣。
長期價值待解
在這樣的狀況下,王興顯然不想把美團的故事定位在團購,甚至餐飲服務上,所以就像京東從3C到圖書再到綜合購物平臺的品類拓展一樣,王興在團購之外,開拓了酒店、電影和外賣三個業務。看起來,這三塊業務都是從團購延伸出來的,但除了外賣能跟餐飲形成互動以外,四大業務線可以互相助力的空間很小。更關鍵的是,這幾個新業務都是激烈競爭的領域,莫道君行早,還有早行人,業務的開拓為美團招惹來了更多領域內的搏殺對手,讓美團陷入了多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而且,缺乏商業積累的美團,多條線的開拓,必然增加極大的成本,如前文所述,在經濟下行趨勢下,這種成本壓力就會表現的更加突出,更致命的是,美團目前來看還缺乏通過技術創新對沖成本的能力。
而反觀京東,2008年融資困境緩解后,2009年開始在原有自有物流基礎上布局全國物流網絡,時至今日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國2000個區縣的自有物流體系,數萬名倉儲配送人員。它其實一直專注于基于零售行業的供應鏈系統的打造。用劉強東的話來說,他只關心三件事,前段的客戶體驗,后端的成本和效率。無論是品類擴張、自建物流,還是后來的京東到家業務都是其滿足用戶體驗以及配送核心競爭力的合理延伸。
背靠這樣的核心能力,劉強東可以不無得意地反復強調,線下零售巨頭的運營成本大都是17%左右,京東只有11%,“這里面還有很多不是商城的業務成本,比如拍拍,比如金融,扣除那些的話肯定不到10%。”而王興卻拿不出這樣的數字,講不清楚美團模式的長期價值何在,以便去說服更多的投資者與他站在一起。
究其根本,劉強東其實就是從傳統商戶中起家的,只不過他比別人更早的發現了互聯網的價值,并因為切身體會過傳統商業系統的痛點,從而找到了京東得以存在并壯大的有力支撐。
而從校內、飯否到美團,王興一直是基于互聯網進行商業創新和開拓的勇士,但也正因為這種自上而下的顛覆姿態,使他缺少對中國傳統商業系統的深刻體察,在開疆拓土中,王興的美團對傳統商戶來說,更像一個門口的野蠻人,習慣于以強力直接的手段覆蓋更廣闊的商域,但卻可能與提升商業系統運行效率的創新擦肩而過。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