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媒體圈發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論戰,曹先生和霍小姐圍繞新聞系學生畢業后應該去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針鋒相對。作為兼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業經歷的前媒體人,我寫了一點思考翻出來,與諸位商榷。
1、首先,大前提,如果想要賺錢,最好還是不要干媒體這一行了。
我有一個朋友,本科在武大學新聞,后來覺得這一行實在是(請自行腦補填空),于是自己自學一年,申請了美國的計算機碩士學位,現在拿到了一個位于美國某城市的稅前九萬刀的Offer,高興得連作業都不想做了。(他要下學期才畢業)
現在不是十年前了,現在入行的新聞從業者,沒有點特殊能耐,基本上沒有買房買車躋身中產的可能性了。
2、什么是新媒體?什么是舊媒體?這個界限在哪里?新媒體就一定代表未來,傳統媒體就一定窮途末路?這種分野本身就沒啥意義。
舉個例子,廣播是傳統媒體吧,很傳統,比電視還要傳統,但現在廣播業每年還有廣告增長;但門戶網站是新媒體吧,現在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那你說是新媒體好還是傳統媒體好?比較新媒體和舊媒體,不能單拎出一個“今日頭條”和《新聞晚報》比吧,選擇例子不能走極端。
3、互聯網對媒體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它同樣作用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ヂ摼W對媒體行業的改造,絕對不是新的傳播技術手段代替了原來的,而是整個舊的媒體商業模式被顛覆了。
4、互聯網最大的特性之一是“去中介化”。而媒體之所以叫“媒體”,一個“媒”字就定義了,就是中介嘛——信息中介。
互聯網的“去中介化”席卷很多行業,它沖擊最大的資金中介——銀行,它用電商沖擊最大的商品中介——傳統商業,它當然也沖擊傳統的信息中介——媒體。
5、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什么?是信息不對稱和發行渠道的壟斷。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需要有機構來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因為發行渠道被媒體壟斷,所以所有人都得找到媒體?;ヂ摼W徹底顛覆了這兩點。
6、在互聯網時代,信息不對稱被很大限度地消解了,這實際上是源于兩方面,第一是發行渠道不再為媒體所壟斷,第二是溝通渠道比任何時候都要暢通。
在舊時代,你一家媒體針對某一機構做了任何報道,這個機構的回應能力是很弱的,但現在機構和大眾之間的直接聯系增強了,無論是做正面宣傳,還是對負面報道做辟謠,政府也好,企業也罷,都有了自己的渠道。
另一方面,溝通渠道的暢通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信息需求越強的人,可以越輕易地利用技術上的便利獲取信息,在一些校友群、同學群、行業群,群內交流的信息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了媒體上的信息。
這就是以封閉的社區化的信息,代替了傳統的媒體信息。同時,社會上現在還存在大量開放的社區化的信息,比如說“知乎”、“雪球”云云,更進一步蠶食了媒體信息的領地。
7、發行渠道不再為媒體壟斷的問題,其實就更簡單了。
以前,發行是需要成本的,你要知道陳希同出事了,你必須看央視或者《人民日報》,現在你要知道萬慶良被抓了,你可以直接看中紀委官方網站,這就是機構和受眾之間建立了一個直接到達的渠道。
我有一個中紀委的APP,我為啥還要看你媒體機構給我推送的時政消息?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企業要挖媒體的人?甚至挖過去只是幫他們做網站,做公眾號,都不一定是做公關?
因為只要把企業的新媒體做大了,企業的新媒體比大眾媒體的還牛逼,粉絲還多,人家就不必再去依靠大眾媒體了。
為什么現在很多媒體人下海,去幫企業做前端?這就是技術變革的結果。原來我需要給媒體投廣告,到媒體做軟文,我現在可以直接通過我自己的渠道做軟文,甚至不是軟文,而是做新聞,做文化,做品牌。
這實際上是傳播鏈條和傳播生態的根本性改變,傳播活動的主體從媒體這個“中介”向發布信息的主體——機構回歸。
8、“新媒體”也是媒體,在商業模式上沒有多“新”。新媒體也好,傳統媒體也罷,大家面臨的共同敵人是技術條件改變帶來的傳播模式改變,根本不只是原來看報紙的人現在看手機去了這么簡單。
9、互聯網還帶來信息本身的“廉價化”。信息交互的成本降低,本身就意味著,無論是媒體還是非媒體,獲取信息的成本都降低了,成本低了,售價就會下來。
生產和發行成本都低了,產量就會上去。所以現在是什么情況?就是信息的冗余,嚴重的冗余。貨幣超發要通脹,錢就不值錢,信息超發一樣也是信息膨脹,信息就會嚴重貶值。
有人說,在這種情況下,優質信息才更加稀缺,但是恕我眼拙,市場上真的很難見到你愿意為它開高價的優質信息。
10、互聯網時代,對媒體而言還有一大挑戰,就是免費信息的沖擊。
在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約等于免費模式,就以股評信息為例,過去媒體壟斷發行渠道,一個小散戶要知道某個券商什么觀點,兩種方法,一是買財經類報刊,二是看電視。
現在不需要,許多券商自己有微信公號,而且訂閱這些微信公號都不要錢,媒體作為信息二傳手,如何收費?
11、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企業的日常信息發布,可以去掉中間環節;各種財經分析研判,有機構免費提供;剩下的各類日?,嵥樾畔ⅲ艚o很多很多的自媒體,以及知乎這樣的社交網站。做嚴肅內容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空間何在?
12、互聯網本質上是個篩選機制。大多數對嚴肅內容沒有需求的人,會第一時間屏蔽掉嚴肅內容。
因為媒體記者的知識水平和判斷力,本質上絕不比嚴肅內容的需求者更強,這些需要嚴肅內容的人根本已經不需要媒體的二次加工了,或者這樣說,你的二次加工很好,但對這些人來說并非必須。
13、上面我講了這么多極為悲觀的判斷,接下來說結論吧。
14、信息產品或許不要錢,但你要消費它會占用你的時間。
為什么廣播行業現在好過?因為開車的人越來越多,開車的人在路上只能聽廣播,不可能干別的,因此,它不和你的手機搶時間。
為什么報紙不好過?因為報紙在和微信朋友圈爭奪注意力上根本不是對手。所以,即使考慮待遇問題,也要一事一議,根據具體細分工種和領域來判斷,空談新媒體或者舊媒體,沒啥意思。
15、互聯網時代的藍海在哪里?那就是脫離了簡單的信息加工,可以上升為文化消費的東西。
前幾天,魏武揮發了一篇文章叫《網紅》,里面提到了,文字從業者要“作品”,什么叫“作品”,就是接近非虛構寫作的東西,甚至就是大部頭。
在這個信息高速迭代的時代,能夠讓人掏腰包的,是有文化意味的精致的東西,如果你想寫特稿甚至當作家,這一行可以干。
16、還有一種東西不會被技術取代,那就是調查報道。我們看中紀委的APP,可以知道某位官員被調查,但我們看中紀委的APP,卻搞不清楚這個官員到底因何被調查。
從社?;鸢噶说健墩l的魯能》,從《起底王立軍》到《周永康的紅與黑》,調查報道的價值從未被削減。雖然干這一樣,總體不掙錢,但是如果真的有新聞理想,這是個會長期存在下去的報道領域。
17、如果對寫特稿和調查報道都沒什么興趣,那就別入這一行了。
18、如果對寫特稿和調查報道有興趣,那么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不重要,能寫這種報道的地方就好。看行業,不如看到底是哪家機構;看哪家機構,還不如看跟哪個師傅。
19、要說標題黨的話,傳統媒體的標題黨也不少,說貴國的傳統媒體的新聞專業素養一定更高,我看未必。三線小報的專業水平,絕對不如騰訊搜狐。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