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眾網訊】兩年前,中國游客掀起了一股去日本搶購電飯煲的熱潮,小米員工劉新宇便是其中之一。回國后,他向雷軍和劉德提議道:“我們(小米生態鏈)做個電飯煲吧?!眱扇瞬灰詾橐猓J為這事太簡單了。不過劇情迅速反轉,最終小米還是做了電飯煲,只是推出時間比原計劃晚了一年。
先用半年找一個人
在小米找上門之前,楊華已經推出過一款智能電飯煲。用他的話說:“當時是想試探一下這個市場有多大?!睆慕Y果上看,這次試探并不成功。因此當劉德找上門來表示要做一款純粹的電飯煲時,兩人一拍即合。
不過在當時,無論是小米還是楊華,對“做電飯煲”依然沒概念。因為前者畢竟是一家3C公司,后者則把硬件工藝全外包了出去。所以“ 只好解鎖專利,這是找人最快的辦法。 ”就這樣,壓力IH電飯煲發明人內藤毅進入了他們的視野。而通過代工廠伊立浦提供的聯系方式,楊華很快確定了第一次赴日拜訪。
“小米在日本的認知度并不高,我得讓老先生知道我們是干嘛的?!睏钊A表示。除此之外,雙方的第一次見面并沒有談及具體的合作事宜。不過從日本回來之后,楊華更加堅定了要把內藤毅請到中國的決心。
于是純米團隊將市面上所有的高端電飯煲買來一一研究,將問題整理成與內藤毅第二次見面的談話內容?!澳菚r候有點像高手之間的對決,內藤毅先生根本沒想到我們會對這件事這么上心。而這種誠意對一個工程師來說是很難拒絕的?!币虼耍肽曛?,內藤毅正式加入純米。
在楊華看來,內藤毅的加入是米家電飯煲能順利誕生的關鍵。為了證明這種重要性,楊華表示“你看了發布會就知道,在發布會上我們團隊的照片一晃而過,可內藤毅先生的照片卻出現了兩次?!?/p>
一個設計驅動的電飯煲
雷軍在向外界介紹劉德時總會提到:“他畢業于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當然,還得補充一句:“ACCD建校80多年來,只有20多位中國畢業生,劉德是其中之一。”從這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小米眼中,ACCD在工業設計方面具備一定的背書能力。
據楊華透露,米家電飯煲的設計師李寧寧便是除劉德之外,其余20多位ACCD中國畢業生之一。因此,在他看來,只要在結構和材料方面沒做太多妥協,米家電飯煲的設計水準就不會低于預期。
“為了把上蓋做到50毫米,我們的電磁閥、電路板這些元件都需要定制,通用的元件都太大。可一旦定制,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做測試?!碑斎?,妥協也不是無止境的,“我們在結構設計和電控設計上能做到的極限就是50(mm),再薄就做不到了。 ”楊華表示。
另外,ID設計對精度的要求直接影響了前期產能, “為了美觀,我們的電飯煲外殼用的是 TP料,而不是ABS。ABS的收縮率是千分之三,而用了TP料之后,電飯煲從模具打出來就已經收縮2~3毫米,放一天之后還會收縮0.5(毫米)。并且收縮之后應力也不一樣,所以這時候就需要用經驗去判斷哪個地方收得多,哪個地方收的少。如果最后的成品還有問題,就需要工程師再去調整模具?!?/p>
總之,作為一款工作時處于高溫的家電,電飯煲的形態變化遠比其他家電難以控制,“ 而目前,電腦還算不到這種程度。 ”楊華補充道。
米飯發燒友
在米家電飯煲發布之后,很多人調侃道:“飯好不好吃,主要還是看米。”可在楊華眼中,實際情況遠比這個復雜:影響米飯口感的除了米和電飯煲以外,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變量就是海拔。
“在電飯煲樣品出來之后,我們派了兩個人去全國各地實測。一個電控工程師,一個米飯評價師。目的地是海拔2000米以下緯度不同的地方。” 為了將實測周期降到最低,這兩位純米員工全程都背著五個米家電飯煲,以及五種不同的大米。他們每到一個地點就同時開火,實測兩天,然后調整每種米在不同海拔的加熱曲線。整個過程維持了兩個多月。
“大家不要小看這微小的差異,到了(海拔)1500米之后,這個差異只有1~2℃,但是口感是完全不同的。”劉德在發布會上表示。
當然,相比制造工藝,電路控制以及數據處理對楊華來說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搭載了 2450個加熱方案以外,小米索性在米家電飯煲上實現了可用手機線性調整米飯的軟硬。這么做可能也是考慮到在煮飯方面也存在發燒友吧。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