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眾網訊】每一次華為新品的發布,都會有一番豪言壯語隨之而來!4月6日,華為P9系列智能手機在倫敦發布,主打與徠卡合作的雙攝像頭拍照技術。緊接著,媒體上又開始出現了華為的“超越”口號。但是,華為手機業務真的要在三年內超越蘋果?感覺華為還是應該先想想如何超越自己!
一家媒體如此報道:“余承東表示,華為Mate系列從三星手中搶占了一定市場,希望P系列能從蘋果‘口中拔牙’。‘目前蘋果市場份額15%左右,華為在不到3年的時間將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余承東稱。”
另一家媒體又這樣報道自己的獨家專訪:“利用4-5年時間,在全球市場超過蘋果、三星,成為全球第一。”還有一家媒體說:“余承東認為華為超過蘋果、三星需要四到五年時間,‘三年做到全球第二,我用四到五年做到全球第一。’”
看上去,這三種說法的外在表述雖然不同,但實質性意思差不多,那就是三年超蘋果、四至五年超三星。
但是,由于華為的余承東幾年來經常要提超越蘋果、三星這個話題,所以我們也很難分得清楚這位余總究竟是在何時何地說過這些了。比如在2015年11月的某次訪談中,余承東就表示過:“我們的銷量會在一兩年內超越蘋果,最晚兩年。”
其實,華為近幾年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因為這是一個很值得國人驕傲的品牌,不管是它的各項業務還是專利。做企業,就應該像華為這樣。
但是,華為手機業務真的要在三年內超越蘋果?感覺華為還是應該先想想如何超越自己!
超越蘋果,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或者說很不明確。是從銷量上超越,還是從銷售額上超越,還是從影響力上超越?是從可以計算的量上超越,還是從不可計算的方面超越?
先看兩個可以量化的指標——銷量和銷售額。
一、銷量上的話,似乎有些許希望
蘋果在2015年財年(財報財年算法不同,暫且這樣說),銷售了逾3億部iPhone。而華為手機,在2015年財年銷量過億。這個2億的差距,如果一年增加一億部,兩年之后有戲。前提是iPhone原地踏步。
二、銷售額的話,距離更遠
蘋果2016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這一財季iPhone整體營收為516.4億美元。而華為2015年財報顯示,其2015年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291億元人民幣,約合199億美元。人家一個季度的收入,要是你一年的不到三倍。怎么超越?
三、盈利能力,蘋果手機目前怕是無人能敵
以上是可以量化的指標。那么,不可量化的指標呢?
一、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iPhone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它的使用感受是別的產品無法替代的。iPhone,就是iPhone。這個特征,我想即便是“果黑”,也沒法子否認。
這個特點,來源于以iPhone手機操作系統為代表的產品不可替代性。iOS,和安卓完全不同。
三星手機為什么會在中國市場衰落?因為硬件差不多的情況下,一旦三星手機的安卓系統使用感受不好,消費者馬上可以用數款國產手機替代它。安卓系統陣營的三星這樣,別的品牌也是這樣。但是,iOS是獨一無二的。
華為這次發布的P9,除了徠卡鏡頭牛以外,真心沒感覺出P9系列有啥太出色的地方。徠卡鏡頭,你華為可以用,別人照樣可以用。
如果華為有了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另外在芯片等方面的開發更進一步的話,那超越蘋果是有希望的。反之,則希望不大。而這兩點,需要華為的自我超越。
二、強大的品牌效應。
蘋果的品牌效應,非常強大。先看它的品牌價值。英國市場產業咨詢公司Brand Finance的2016年最有價值品牌報告顯示:蘋果品牌價值最高,為1459.18億美元;谷歌941.84億美元,排在第2位;三星以831.85億美元,排第3位;華為197.43億美元,排在第47位。應該說,盡管進步很快,但華為品牌的綜合價值距離蘋果等還有距離。
而蘋果品牌所代表的意義,則更為深遠。潮流、做工、使用感受等等詞匯,一提到蘋果手機就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而很顯然,目前的華為手機還缺少這個積淀。
前面說過,華為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品牌。但是,它讓我們最驕傲的地方應該不是手機領域。同時,除了需要國人驕傲,華為還需要讓其他人仰視。這,亦是一種自我超越。
三、擁躉的難以剝離性。
有了不可替代的產品體驗,有了品牌效應,那就有了最大限度粘合擁躉的能力。而這部分擁躉,幾乎是難以剝離的。甚至,這種粘合度會是幾十年。比如諾基亞情懷,比如索尼大法好,比如其他的一些情懷。蘋果的“果粉”們,就體現了擁躉的難以剝離性。當然,不排除一部分跟風者、崇洋媚外者。
華為手機,有蘋果“果粉”那樣的擁躉嗎?華為的“花粉”們,還需要慢慢培養。而這種培養,需要很漫長的過程。華為需要的是“一世花粉”,而并非“一時花粉”。
從以上數點看,三年內超越蘋果這個目標可敬,但華為應該先想想如何超越自己!否則,超越會很難。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