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電商積極拓展至金融領域,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你要是沒聽過阿里余額寶、微信紅包,那真是太OUT了。要知道, 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融合的時代。
而銀行業也深度介入商業領域,催生了新的業態——銀行系電商平臺橫空出世,而銀行業涉足零售業的戰火還從線上燒到了線下,也就是當下流行的“Online To Offline”。
銀行涉足線上線下的零售業,決不是為了湊熱鬧,那么有啥圖謀呢?
眾多銀行“燒錢”爭當電商
樣本:工行“融e購”電商平臺
早些年,銀行的網上商城主要是為信用卡分期服務而設立,如今的功能越來越完善,與此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當下,工、農、中、建、交等大型商業銀行均已涉足電商,鄭重地推出了自己的網購平臺。
2014年1月,工行“融e購”平臺上線。昨日,記者登錄“融e購”,發現個人商城匯集了黃金、汽車、手機、糧油食品、煙酒飲料、家紡日化、服裝配飾、母嬰用品、化妝品、旅游、藝術收藏、教育培訓等40多個行業,網羅數百個知名品牌的幾萬件商品。
和其他電商一樣,“融e購”也分活動匯、精品匯、新品匯等幾個系列,另外也有秒殺、團購、搶購等活動。當下“融e購”平臺首頁的照片顯示,他們正在搞櫻桃眾籌活動,貨源來自四川雅安。另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10余家知名房企簽約入駐工行融e購,200多個上線樓盤項目供顧客選購。
除了工行,農、中、建、交等大型商業銀行當下均已開辦了不同規模的“網店”。比如說建行搭建了“善融商務”平臺,該平臺具備信息展示、在線交易、支付結算、網絡融資、社區互動等多項功能,海淘族也可以在這個平臺消費。
銀行系電商發展勢頭很猛。數據顯示,2013年4月上線的農行“E商管家”,到當年末交易額就達8280億元。而截至2015年3月,工行“融e購”電商平臺注冊用戶已達1600萬人,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000億元,交易量進入國內十大電商之列。
網點里放進實體百貨柜
樣本:建行寧波市分行營業部
銀行涉足零售業,不僅限于網購平臺。建設銀行已經先走一步,率先在甬城的網點大廳里放進實體百貨柜。
或許細心的儲戶已經發現了,建設銀行寧波市分行營業部一樓營業大廳里已經開出了一個實體百貨柜。這是建行“善融商務”平臺的“Online To Offline”(簡稱OTO,意思是從線上到現下”模式)。
透過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物品全是進口商品,有奶粉、面霜、面膜、耳溫槍、水壺、自動血壓計等等十多樣貨品。貨品旁邊的標價牌里詳細注明了市場價和善融價。比如說,荷蘭牛欄6-10個月奶粉,市場價236元一罐,善融價是168元;韓國伊絲完美蝸牛精華面膜貼,市場價119元,善融價是99元。
“我們和跨境購對接,把一些進口商品拿到線上線下來賣。我們的意向客戶是那些有生活品位、不那么注重價格的顧客,我們更想在增值服務方面給客戶更好的體驗。”建行電子銀行部的邵培豐說。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實體百貨柜將進更多的網點大廳,建行北侖支行和新城支行已經在部署,而以后更多的網點將出現“善融商務”的專柜。
邵培豐還表示,他們想著接下來還要增加一些寧波本地特產之類的東西,比如說象山那邊就可以賣海鮮禮盒等。
記者觀察
賣百貨比不上真電商銀行涉足新業態要顯特色
有淘寶、京東等布局在前,當下銀行系電商無論是商戶規模和用戶數量,還是交易總額和客戶體驗,都還和主流電商有不小差距。當下,銀行系電商“燒錢”搞活動吸粉,決不是為了湊熱鬧,那么,他們為的是哪般?
“銀行做電商肯定不是為了賣物品賺利潤那么簡單,估計想做的是利用龐大的客戶群和豐富的網點資源,整合線上線下,走出一條‘以融引商,以商促融’的發展新路。”寧波銀行業界人士李先生說。
舉個例子吧。在不少銀行網上商城的支付方式中,都表明可以直接將信用卡積分當錢花。某銀行的信用卡客戶在該行商城買東西,可以用到信用卡透支功能,可以做分期業務,這樣一來,好幾個業務都被吸引在這家銀行,銀行對客戶的黏合度就強了。
另有銀行業界人士周先生告訴記者,銀行系電商平臺一窩蜂地上,要想出彩就要顯特色揚優勢。他舉了一個例子,某大銀行在蘇州的分行就做得很不錯,銀行貸款給資質好的蟹農,而蟹農把優質的陽澄湖大閘蟹放到銀行網購平臺去賣,取得了較好的口碑效應。對于銀行來說,此舉強化了和貸款客戶的聯系,提升對個人客戶的服務水平,更為重要的是銀行獲得了網購平臺背后暗藏的支付、融資、金融交易、大數據信息等功能融合所帶來的發展動力,真是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