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一度用來形容“世界工廠”東莞的經濟情況,也說明東莞是加工貿易依存度很高的城市。然而根據最近的統計數據,今年來加工貿易下降、一般貿易上升逐漸成為“新常態”。
今年1-5月,東莞加工貿易出口1456億元,同比下降4 .9 %,一般貿易出口779 .9億元,同比增長33 .3%。今年一季度,深圳加工貿易進出口330 .6億美元,同比下降14 .6%,一般貿易進出口413 .1億美元,同比增長5 .2%。珠海今年前5個月加工貿易出口291億元,同比下降14 .4%,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大幅增長44 .9%。
一般貿易進出口情況,被視為外貿結構調整的風向標。珠三角代工企業正在邁出自主品牌、自有設計的重要一步。
自主品牌崛起
所謂加工貿易,是來料和銷售都兩頭在外的外貿形式。東莞加工貿易日益衰落,與此相對,有自主品牌或者自行設計的一般貿易在2008年到2014年間進出口實現了“翻兩番”。東莞市商務局統計,該市一般貿易比重由2008年的8.3%上升至2014年的26.5%,年均增長28.8%,高于同期加工貿易增速27.6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全市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預計未來3-5年內,東莞一般貿易將取代加工貿易,成為東莞的主要對外貿易方式。
同樣的情況,也在相鄰的貼牌代工生產重鎮發生。
6月30日下午,深圳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鏟灣試點運行啟動儀式在大鏟灣聯檢大樓舉辦。深圳“單一窗口”的實施,將有利于簡化通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貿易成本,有助于推動一般貿易加快發展。該試點的啟動距離深圳市政府6月1日發布《2015年深圳市推動外貿穩定增長和爭創外貿競爭新優勢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深圳外貿方案”),僅過去一個月時間。該方案提出,2015年力爭實現一般貿易占深圳市外貿總額的37%。
同樣是在6月,鄰近的東莞厚街舉辦了2015中國加工貿易博覽會。南都記者發現在這場名為“加工貿易”的博覽會中,“加工貿易”逐漸失去了過往主角的光環。加工貿易企業一邊做代工,一邊做自主品牌,兩條腿走路,已經成為企業的非常普遍的選擇。
以智能手機制造業為例,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東莞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占全球市場的17.7%,占全國的一半。在今年的加博會上,智能手機作為主打展區,也是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在東莞生產的多數品牌廠商,比如,O PPO、金立、酷派、酷比等等都已經以“中國自主品牌”而非代工廠的姿態進軍海外市場,并已經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獲得不錯的成績。
東莞外貿企穩
記者從各地海關獲得的數據也和業界的觀感相吻合,加工貿易的主角地位正在讓位。
今年一季度,深圳加工貿易進出口330 .6億美元,同比下降14.6%。與此同時,深圳市一般貿易進出口413.1億美元,同比增長5.2%,增速高出全國均速11.2個百分點,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43.9%,比去年同期提高3.2個百分點。
和深圳一樣錄得加工貿易近15%降幅的城市還有珠海,記者從海關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前5個月,珠海加工貿易進出口整體下降,幅度為同比11.9%,其中出口291億元,同比下降14.4%,進口115億元,同比下降5.1%。不過與此同時,前5個月,珠海的一般貿易出口312.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4.9%。
加工貿易重鎮東莞方面的情況也是類似,南都記者從黃埔海關獲悉,在東莞外貿賴以起步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雙雙萎縮的同時,一般貿易出口錄得同比33.3%的增長。今年1-5月,東莞市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2362億元,同比下降6.4%,占同期東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下同)62 .9%;其中,出口1456億元,同比下降4 .9%;進口906.5億元,同比下降8.7%。同期,一般貿易進出口1128億元,同比增長15 .2%,占30%;其中,出口779 .9億元,同比增長33.3%;進口348.2億元,同比下降11.6%。
今年1-5月,東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為3756億元人民幣,同比微增0 .2%,占同期全國外貿總值的4%。在全國外貿同比下降7.8%,廣東外貿同比下降3.6%的大環境下,東莞外貿進出口貿易算是企穩了。
政策加速轉型
深圳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步伐,以期實現該市外貿競爭由傳統優勢向以質量、品牌、技術、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變。
在6月1日出臺的“深圳外貿方案”中,在推動一般貿易加快發展方面,深圳將創新監管模式,繼續在通關、通檢、退稅、結匯等環節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提供便利。對高成長性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給予融資支持,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快速發展,推動中小企業產品以深圳市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名義出口。鼓勵一般貿易生產企業擴大“三高”(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和“三自”(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自主知識產權及自主品牌的高成長性一般貿易生產企業給予融資支持。
珠海一名政府人士向記者分析時稱,珠海的加工貿易進出口整體下降,而一般貿易出口則大幅增長,與前幾年珠海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有關。例如,2012年,珠海檢驗檢疫局推出10項29條措施,力促珠海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2013年,珠海市科工信局還印發了《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力促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工作。
[案例]
主動轉型:通過貼牌自建品牌
今年以來,華為和小米要進軍印度的高調宣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聯想、HTC、OPPO等也宣布要“試水”印度。可能并不是很多人了解,金立早已低調地成為在印度市場最成功的中國手機品牌。
2014年金立在印度賣出400萬部手機,目前占據印度市場前五位的智能手機品牌分別是三星、諾基亞、microM ax(印度本土廠商)、lava(印度本土廠商)及金立,而且金立是印度市場上平均價格僅次于蘋果和三星的品牌。
金立手機的生產基地位于東莞大嶺山。成立于2002年的深圳市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金立”)算得上是最長壽的國產手機品牌了。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曾說:“金立要成為中國做‘機’最長的企業。”
2011年金立手機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銷售。2014年金立發布了當時全球最薄的手機S5.5智能手機,隨后又發布了創造了吉尼斯紀錄的S5.1最薄智能手機。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金立在海外市場完成了從ODM (即作為原始設計制造商為其他企業貼牌代工)到自主品牌轉型,今年金立也在加速進入海外市場。
昨日,金立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表示:“我們做外銷是從2011開始,應該說已經在海外市場潛伏了很長一段時間,通過貼牌的經歷,我們對海外市場有很深的了解和比較強的產業鏈上的資源整合能力。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貼牌方面哪怕有很大的單我們都抵住誘惑,拒絕了。因為我們從一開始目標就很清晰,我們就是沖著建立自主品牌去的。”
早在2011年,金立就開始耕耘印度市場,但最初的方式是ODM。從2013年開始,金立決定在印度全面建立“金立”品牌,并擴展到尼泊爾、孟加拉等市場。金立進入印度的時間較早,又通過O D M做了比較深入的市場滲透和產業鏈融合。2013開始轉型做自主品牌。
2014年金立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2800萬部,海外市場銷量占比大約為55%。“在海外市場,我們完成了由O D M向品牌商的轉型。2015年,金立的目標是4000萬部發貨量,銷售額逾30億美元。”
被動轉型:小品牌轉戰海外成功
今年以來,在智能手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酷比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為國產手機小品牌,在國內市場上,酷比面對的是眾多大品牌的夾擊。在慘烈的國內市場競爭環境下,酷比決定試水海外市場。
酷比東莞公司總經理鄭永平向記者介紹,從去年開始,酷比與印度的運營商達成合作,雙方共同開拓印度市場。經過一年多的試水,目前,酷比手機已經成功敲開了印度、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大門,其海外市場銷量已經占到了總銷量的一半。“今年,除了繼續開拓上述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外,我們的產品還將銷往俄羅斯、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預計海外市場的出貨量將在今年年底占到六成。”鄭永平說。更多資訊,盡在商城眾網。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