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駕宣布減員20%,這個消息在互聯網寒冬,BAT等大佬紛紛停止社招的今天,似乎變得沒有那么勁爆。然而,作為O2O行業的熱門企業,e代駕的減員瘦身動作還是引發了行業內人士的品頭論足,不管是自發的,還是刻意安排的,一時間各種消息和評論滿天飛。
大部分文章的觀點認為e代駕管理層戰略失誤,導致人員臃腫,最后被迫減員;也有文章指出e代駕在與滴滴競爭中,處于弱勢,不得已減員。為此,筆者特別致電與e代駕關系密切的某投資圈朋友,通過他對e代駕本次大規模減員的真實原因進行了還原。
大敵當前,恐慌導致預判失誤
早在2014年年底,e代駕就已經獲悉滴滴將進入代駕行業。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e代駕就開始籌備跟滴滴的戰爭。
作為現象級公司,滴滴在出租車、專車等領域表現出了極強的戰斗力,所到之處,哀鴻遍野。也給從來沒有真正打過仗的e代駕團隊帶來很大壓力。當時,e代駕公司全部員工為450人,恐慌與壓力,讓e代駕管理層決定大量引進人才,快速補齊業務短板,備戰滴滴。
據了解,從2015年年初至今,e代駕團隊擴張了近700人,然而讓e代駕管理層沒有想到的是,人員的擴張,并沒有帶來公司內部效率的提升,反而公司效率越來越低,職位重疊,人浮于事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也成為了本次減員的導火索。
滴滴沒有預想的可怕
e代駕CEO楊家軍在給內部員工信中也提到,“在代駕領域哪怕是面對O2O行業最為激烈的競爭,我們依然保持著絕對的領先優勢。”而之前艾瑞發布的一份代駕行業報告也驗證了楊家軍這一說法,e代駕以76.5%的市場份額位居代駕行業老大。
自7月28日,滴滴正式宣布進入代駕行業以來,e代駕與滴滴競爭持續了近4個月時間,然而無論從訂單數量還是覆蓋城市、用戶口碑方面,e代駕依舊保持先發優勢。滴滴的閃電戰并沒有在代駕市場奏效。
經歷了4個月的肉搏之后,e代駕的管理團隊也在重新評估這場戰爭。戰爭并沒有預想的可怕,代駕行業之戰將回歸商業本質,補貼與燒錢并不能速戰速決,而必須持續為用戶提供價值。與此同時,e代駕管理層發現反而公司內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本來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業務模式,非常健康的公司,結果不是因為競爭出問題了,而是自己先出了問題。
于是,管理層決定必須對自己動手術,回歸創業初心,輕裝上陣。顯然,e代駕ceo楊家軍也為此喝下自己釀的苦酒。
在投資圈里,e代駕被普遍認為是O2O行業里少有的擁有健康商業模式的公司,靠不燒錢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本次大規模減員勢必會對離開的員工造成傷害,但在互聯網寒冬的今天,企業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e代駕能夠有勇氣自我重塑,還是值得肯定的。有多少O2O公司,一直到死亡都沒有勇氣進行自我革命,一味的活在自己給自己描繪的美好愿景之中。
同時,e代駕的減員,應該引起所有O2O公司的反思。一塊業務,到底需要多少人員配備,是不是人多就能解決問題?人多就能提高效率?我們在追求瘋狂擴張的同時,是不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商業的本質,競爭的本質,用戶的需求等等。這樣才不至于在競爭的道路上完全以競爭對手為導向,越走越遠。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