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15億元融資、估值超過百億的消息,讓沉寂很久的拉卡拉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為什么拉卡拉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融資?為何拉卡拉董事長兼總裁孫陶然自稱100億估值太低?同時郵件中未提拉卡拉的兩個傳統業務個人支付和線下收單?圍繞這些問題,與支付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討,解開拉卡拉融資的目的和困局。
對于很多人來說,拉卡拉的印象便是手機刷卡器和遍布各種商場小店收銀臺的POS終端機——幾乎每家都有,不過就是沒怎么見人用過。
歷經10年耕耘,拉卡拉似乎無處不在,卻又與我們的生活搭不上邊。“在過往的很長一段時間,拉卡拉的價值一直被低估,即便是本輪的估值也遠遠沒有體現拉卡拉的整體價值。”孫陶然獲得融資后在內部郵件中這樣表述。對于如今的拉卡拉來說,百億估值并不是一個小數目,然而在BAT的陰影之下,其胃口似乎比這大得多——拉卡拉的底氣到底在哪里?這或許還得從一個小小的手機刷卡器說起。
手機刷卡器:注定悲劇的過渡品也許,我們可以認為拉卡拉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內最早的智能硬件制造商之一。
其插在手機耳機孔里的卡片型刷卡器曾一度是移動支付的代名詞,盡管在現實生活中,似乎并沒有太多人使用過。從橫空出世到銷聲匿跡,對于它寥寥幾年的生命來說,其并不是一件失敗的硬件產品。
在那個iPhone尚顯稚嫩、諾基亞撐起天下的年代,它搭建起了一座連接支付與當時還不太智能的手機之間的橋梁;并通過大對數人都能接受的成本,完成了移動支付概念的第一次普及。雖然,即便是在當時,從用戶的實際體驗來講,這也是一個比掏出錢包找零錢更加繁瑣的過程。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日趨強大,藍牙、攝像頭掃碼、NFC逐漸成為了移動支付天然的通道,一個簡單的APP就可以零成本的調用這些設備。于是,支付寶錢包、微信,甚至微博“幫助”智能手機本身成為了支付的終端。移動支付不再需要硬件做中介,拉卡拉的手機刷卡器徹底變成了一個累贅。
傳統業務:來自移動APP的沖擊簡單回顧來看,拉卡拉最早的起源是用手持移動終端來還信用卡,取代到銀行柜臺,解決了一個還信用卡的方便問題:之后擴展為在便利店還信用卡、交水電費。但之后支付寶支持了這樣的方式,對其產生了沖擊。之后開始學美國Square做個人手持支付終端,這一點支付寶也對其沖擊很大;特別是在相同的業務(還款、購水電),拉卡拉要收費,但支付寶不需要。
同時,微信支付、銀行客戶端也都開始支持這些功能。再之后拉卡拉是申請到了收單牌照,開始做商戶收單。并延伸到做O2O電商,比如在社區買火車票。“總的來看,對拉卡拉沖擊最大的是各種客戶端,支付寶、微信、銀行官方客戶端等。”一位移動支付業內人士向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表示。一個別扭的過渡品,注定是要悲劇的;而一個死守著過去時的公司,也注定是要被埋葬的。為此拉卡拉開始尋求轉型。
改弦互聯網金融:姍姍來遲的轉型今年3月,拉卡拉宣布將謀求從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轉型為綜合性互聯網+金融集團,電子支付、互聯網金融和社區電商O2O成為其新的業務主線。次月,其便上線了P2P網貸平臺主攻個人小額貸款業務;而旗下的考拉征信也同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一道,拿下了央行首批個人征信許可牌照。
然而,對于逐漸拋開硬件枷鎖的拉卡拉來說,轉型之路也并不簡單。根據比達咨詢(BAR)今年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第四季度,在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份額中,拉卡拉占比4.5%位居第三,而前兩位支付寶和財付通則分別占比78.4%和13.2%。這與兩個季度前易觀智庫發布的數據相比,拉卡拉下滑了超過3個百分點。
作為國內首批獲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持續下滑的市場份額似乎讓拉卡拉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而阿里巴巴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之間的燒錢戰爭,正讓排在老三位置的拉卡拉更加不好過。同時,拉卡拉所轉型的目標似乎正是成為另一個螞蟻金服,面對不可避免的同質化競爭,其用戶量和資金的軟肋或被放大。
對此,孫陶然曾這樣解釋稱,二者的核心相同,做法卻不一樣:“支付寶專注于線上的虛擬賬戶,而拉卡拉專注于線下;支付寶主要用戶是個人,拉卡拉則是個人和商戶。”相對于阿里巴巴,拉卡拉會從信貸領域切入市場,雙方實際上是在錯位競爭。更多網絡資訊,盡在商城眾網。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