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宇宙,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浩淼星空,如果要您告訴我銀河系有多少星星,恐怕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在咱們每個人的腦袋里,我們的大腦擁有的神經細胞就和銀河系的星體總數大體相當——100多億個。
近日,由復旦大學領銜的中國科學家正積極推動“中國腦計劃”的啟動,為的就是向這一高端領域探索更多。研究大腦,究竟有多難,又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么?
眾所周知,探索大腦在科學界 被公認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的“終極的疆域”,隨著科技的發展,發掘腦部奧秘 肯定是科學家為之奮斗的一個目標。
說起腦計劃,其實在全球范圍內早就成為各國關注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新聞晨報文章介紹,2013年,歐盟啟動10億歐元“人類大腦計劃”;同一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投資45億美元的“大腦基金計劃”;去年,日本也啟動大型腦研究計劃,關注以狨猴為模型研究各種腦功能和腦疾病的機理。
上海啟動“腦計劃”,明年上海可能現機器人醫生
雖然“中國腦計劃”暫時不會公布,但“腦計劃”的目標科學家們已經有所共識。“中國腦計劃”應側重社會需求,我們的腦計劃將以“腦健康”為主題,主要研究應聚焦在腦工作原理和與腦重大疾病相關的前沿領域上。
具體到這項研究的具體應用,文匯報文章舉了個生動的例子,今后去上海各大中醫院看病,為你望聞問切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中醫一號”!這種機器人不僅將原本依賴于醫生主觀判斷的中醫把脈診斷技術精準化,還利用其深度學習能力來分析名中醫積累的經驗信息,使中醫寶庫在高科技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根據計劃,這種中醫機器人明年三四月份就將面世。機器人大白有望成為現實。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類腦人工智能”可能顛覆產業格局
回顧科技發展,最近5年,國際上“類腦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應用到實際中的也不在少數。解放日報文章就以 2011年谷歌開發的“谷歌大腦”項目為例,這個項目實現了機器系統對各種不同類型貓圖像的自動識別,正確率與專家接近。
雖然腦科學如今呈現爆炸性發展,但對于腦究竟如何工作仍然只有膚淺認識。腦科學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科學意義,也將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重要貢獻,而類腦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促進產業進步,甚至可能將顛覆現有產業格局。
產業的顛覆需要技術,技術的研究需要付出。如今中國的腦計劃呼之欲出,而作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上海市政府已將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列為本市重大科技項目,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席卷而來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我們不會落后。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