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與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的結合,這讓外界猜測,阿里與新浪微博的合作,可能會壓制騰訊在關系鏈上進行電商嘗試與轉化的可能性,也同時壓縮了電商與微信結合的想象空間。
不過,這并不只是阿里與騰訊之間的“戰爭”。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就認為,“(阿里與新浪微博)合作短期給百度的壓力大于騰訊。”
阿里:“軟硬”兼施
阿里巴巴明顯加快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布局的步伐。
目前,阿里巴巴內部對自身移動社交產品的開發仍處于試錯階段。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對本報記者表示,此前的開發策略是放開各個團隊去試錯,看看哪個產品能通過市場的檢驗,再予以重點推廣。因此在外界看來,阿里巴巴自身開發的移動產品有些同質化。
但為了加快布局,阿里更多的是通過投資來完成對移動領域的布局。除入股新浪微博外,有消息稱阿里巴巴正計劃增持UC。更早之前,阿里巴巴還相繼投資陌陌、在路上、快的打車、丁丁優惠等企業,并斥資8000萬美元收購移動應用服務平臺友盟。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端的投資邏輯主要圍繞移動社交、平臺入口、開發者數據、O2O應用、地圖來布局。
騰訊:一切圍繞微信
相比阿里巴巴,騰訊則已借助微信,取得了“船票”。而騰訊也在圍繞微信的用戶ID體系,建立一個全新的生態。但這種圍繞微信的新生態,是否會對騰訊原有的QQ生態帶來沖擊,還不得而知。
不過已能看到的是,和QQ的成長路徑相似,微信已在憑借原有基礎業務積累的資金、流量、用戶資源,橫向擴張拓展業務形態,或縱向進入產業鏈上下游環節進行垂直整合,進而構成具備整體效應的商業平臺。
例如,騰訊此前透露將財付通支付平臺直接整合到微信,這或許意味著騰訊將在電子商務市場向阿里巴巴發起有力挑戰;而微信與游戲的結合,曾令業界預計將誕生10億規模的市場。
不過與風生水起的微信相比,曾在SP時代風光無限的騰訊無線業務走過不少彎路。例如手機瀏覽器投入過億,卻無法突破30%的市場份額,手機安全管家在騰訊整體的布局戰略之中,成為騰訊與其他互聯網巨頭合縱連橫的犧牲品。而QQ-Service在騰訊內部已很少提及。與此同時,騰訊原來做PC端的各個部門自己做移動端的意愿越發強烈。
一系列調整透露出騰訊將業務全面向移動互聯網整合的決心。而重新調整后的騰訊也將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兩條腿走路”,一是在PC端穩固平臺級產品的核心地位,并打通各個產品的用戶信息流關聯,構成防火墻;二是在內部組織架構的優化下,激發組織中層的自主性,推動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創新和競爭力。
百度:失意中繼續徘徊
與迎頭趕上的阿里巴巴,和已拿到“船票”的騰訊相比,被批評緩慢保守的百度,仍在苦苦打開移動互聯網的那扇窗。
今年3月,百度移動應用更名為百度手機助手,這款與91助手、豌豆莢極為相似的產品推出后,被外界視作是百度在移動搜索之外,從應用分發渠道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
但這款遲來的產品更像是互聯網巨頭不得不做的“標配”,也并未在開發者中掀起波瀾。
而在投資領域,其對點心的投資被指華而不實。相反,錯失投資UCweb機會,讓百度又喪失了一次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卡位的機會。
但習慣圈流量的百度在移動端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盡管它剛剛已宣稱移動搜索產品日活躍用戶數超過一億,但這個數據卻是包括了其自身搜索應用用戶、第三方瀏覽器中使用百度的用戶以及安卓手機默認的百度搜索用戶總和。移動互聯網上,各類APP應用正在成為入口,分流著百度的移動流量。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